当前位置 :主页 > 基金课题 > 基金申请 >
基金申请新议:全力投入 憋足后劲

 
又到了一年一度策划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时段,学界的不少机构和朋友已开始厉兵秣马,谋划新一轮的申请。前不久,本市一所高校的科技处长向我提出一个问题:发展中高校如何保持基金申请的后劲?笔者觉得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议题,于是,做了一些调研和思考,在此发表一些浅见。

先说说目前状况。

大家知道,在基金申请的成功率方面,不同机构各有千秋。先进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常是“基金大户”,每年获准的基金项目总数远远超过一般单位,基金委有时不得不对若干“大户”的获准总数加以适当限制。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加之“海归人士”不断增加,一些名校名院的人才吸纳能力又渐趋饱和,优秀科技人才的流向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逐渐走向一些一般机构,成为这些单位的教学和科研的生力军;再加上一些发展中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励精图治,基金申请及其获准的格局随之有一定变化,有些历来的“后进单位”的获准项目成倍增加,特别是,其中一批毕业于先进高校的博士纷纷拿到了青年基金项目。就笔者见闻,这样的情况已出现了五六年。

几年下来,一些发展中高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进入常态,每年获准的项目总数大致保持稳定,仅有小幅度波动。然而,这些单位近来产生了一种新的“危机感”,因此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问题。

常见的困境在于:随着青年才俊的涌入,青年基金项目的总数一开始出现“井喷”,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拿到项目者拿不到后续的面上项目,总体来说,与发达高校相比,出现后劲不足的局面。下面来分析一下个中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个主要原因是:一般高校的科研环境不如先进高校,差距不仅在于由于经费投入不同而产生的“硬件”上,更重要的是教风、学风、人员结构、科研氛围等方面的“软件”上。

新引进的博士一开始挟在先进高校得到熏陶的“余勇”,成功地申请到第一项基金,后来的设备条件、人员配套、科研时间等方面得不到充分保证,并受到科研气氛单薄的影响:一部分人员没有科研习惯,得过且过,虽有一部分青年教师继续奋斗,也有一部分人随波逐流,因此,出论文的速度减缓,发表档次降低,在科研方面失去了在同行中的竞争力,因此很难申请到第二个项目(面上项目)。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拿到基金项目之后,在扩大学术影响方面注意得不够。一般高校的教师往往习惯于偏安于一方,不注意内联外合,特别是,拿到经费之后不善于用来进行学术交流,不积极参加会议、组织会议,因此,在同行中缺乏知名度。

而在先进高校中,即使这样的交流机会很多,也容易在交流中产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有关工作也容易广泛传播,有利于进一步申请基金项目。

从主观上说来,有一部分人员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获得基金资助只是一种手段,为开展科研创造条件,而不是一种目的。因此,容易造成随遇而安是局面,缺乏积极进取的劲头。

笔者认为,保持基金申请的后劲的要点是:

——获得第一项资助之后,全力以赴地予以实施,保质保量地完成计划任务书中所列的各项计划;

——人自为战,创造优良的学术环境,造成良好的学术气氛,努力实现最大限度的学术交流;

——设计长期的科研运作计划,抓住最新的学术动向,主动出击,不断更新目标,争取更上一层楼。


 

上一篇:基金委与日本学术振兴会合作项目开始申请
下一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心得体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