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基金课题 > 科研心得 >
你的小鼠走的是否安详决定了你是否被拒稿?!

       近期有报道一位科研人员向《Scientific Reports》投稿遭拒,原因是该项研究在动物实验过程中,使用水合氯醛麻醉。水合氯醛属于一种镇静催眠药,所以不能保证手术过程的镇痛作用,并且过量注射会导致肠梗阻,腹膜炎以及胃溃疡等多种不适反应,同时还具有较大神经毒性。因此,从实验动物福利角度来说,水合氯醛的确不适合动物麻醉


 

       我们也曾在投稿过程中,由于使用水合氯醛麻醉违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实验动物护理指南》而被拒稿。麻醉学杂志《anesthesiology》和许多药理学杂志已经不再接收产生动物伦理问题的稿件。除此之外,水合氯醛也不能用于安乐死。美国兽医协会(AVMA)发布的“动物安乐死指南”(AVMA Guidelines for theEuthanasiaof Animals: 2013 Edition),明确指出鉴于水合氯醛严重的副反应,水合氯醛不是合适的安乐死药物。


       简单介绍一下动物实验全身麻醉所使用的麻醉剂。


一、吸入式麻醉(首先你要有个麻醉机)


       1. 乙醚(不推荐使用,有拒稿风险)

       乙醚曾是广泛使用的麻醉剂和动物安乐死药物,乙醚麻醉操作简单见效快,但是对呼吸系统有刺激性,可增加呼吸道分泌物。乙醚麻醉过深,可抑制呼吸中枢导致动物死亡。由于其对实验动物的造成有害作用及可能造成的人员操作危险等原因,目前已不推荐使用。


       2. 异氟烷(推荐)

       异氟烷为无色的澄明液体,易挥发,具有轻微气味;诱导和复苏均较快,在动物实验中的应用广泛。专用的吸入麻醉机,混合纯氧进行麻醉,通过氧气气流使异氟烷挥发,诱导麻醉一般使用2~3%的浓度,维持使用1.5~2%。一般小鼠的麻醉时间为2~3min,大鼠的麻醉时间为4~5min;


       适用于持续时间较长的动物实验,包括连续监测动物参数变化如成像技术、还有一些其他全麻药不宜使用的疾病,例如癫痫、颅内压增高、重症肌无力、糖尿病等。缺点在于成本较高。


二、注射式麻醉(无需麻醉机,一针见效)


裸鼠腹腔注射图(中洪实拍图,勿盗)


1. 戊巴比妥钠(不推荐)

       具有镇静、催眠和抗惊厥效应,大剂量时则产生麻醉作用,常作为有效的镇静和麻醉剂。剂量45mg/kg。目前在国内是管制药物。采购不便利,且戊巴比妥钠也仅具有催眠镇静作用。


2. 氯胺酮(不推荐)

       氯胺酮就是传说中的....镇痛麻醉剂,注射后很快产生麻醉作用,适用于各种小手术麻醉。国内是管制药物,购买困难,也不推荐。


3. 阿佛丁(推荐)

       10g三溴乙醇与10mL叔戊醇混合,使用时加灭菌蒸馏水稀释至1.2%-2.5%,4℃冷藏可保存2周;有一定的肠道副作用。采购方便,价格适中,是我们小鼠小手术常用的麻醉剂。实际过程中最好现用现配。


Tips


       1. 动物在麻醉期间体温易下降,注意保温;

       2. 翻正反射消失,肌肉松弛、四肢无活动,胡须无触碰反应,麻醉起效。若小鼠的前肢开始抖动即判定为开始复苏;

       3. 手术过程中如果发现动物抽搐、排尿,说明麻醉过深;

       4. 若实验中途小鼠接近苏醒,需及时给予辅助吸入麻醉或可临时适当补加麻醉剂,一般每次补加剂量不超过注射总量的1/10-1/5。



       总之,吸入麻醉能够较好的控制麻醉深度,快速进入麻醉状态,苏醒迅速、平稳,对肝、肾功能影响轻微;但挥发性麻醉药的挥发罐和专用麻醉机的价格昂贵。


       非吸入麻醉的操作简便,无需特殊的麻醉装置,与吸入麻醉相比成本较低。但不能灵活掌握用药的剂量、麻醉深度以及麻醉维持时间,且麻醉药物需要通过肝脏代谢,肾脏排出,因此相比之下对肝脏和肾脏的影响较大。要考虑具体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如果条件允许,尽量采用吸入麻醉。


——华丽丽的分割线——

       首先要感谢这些小可爱,为人类科学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次呢,需要提醒大家,国外是非常重视动物伦理的,去国外做实验要严格遵守动物房的规定。


       当然,如果您有动物实验需要协助的话也可以咨询中洪博元实验热线:400-626-1286。中洪博元为广大科研实验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科研实验研究天地,实验室动物中心占地面积近1000平米,拥有有各类动物专用血液分析仪,生化分析仪,手术显微镜和小动物PET/MRI成像系统等仪器,目前设有2个手术室、2个操作室、3个动物房,另有一个特殊动物饲养房正在筹建中,可提供包括心血管疾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和胃肠道疾病等200余种不同的疾病动物模型构建和表型研究服务,特别是移植性肿瘤疾病动物模型

上一篇:靶向胃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希望还是陷阱?
下一篇:如何做好免疫荧光双标实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