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实验服务 > 病理学 >
感染/自身免疫相关扩张型心肌病动物模型

临床应用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扩张型心肌病病因学研究,提示肠道病毒尤其是CVB3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病原。动物实验研究也表明,CVB3和(或)脑心肌炎病毒感染易感小鼠,感染后期可形成扩张型心肌病样病理改变,证实了病毒感染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关系。近年来认为病毒的反复感染是心肌炎转化为扩张型心肌病的重要因素。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血清学研究,发现肠道病毒IgM抗体阳性率约为33%~75%,提示反复病毒感染可形成慢性心肌炎或扩张型心肌病。有学者认为病毒性心肌炎与病毒性扩张型心肌病是病毒感染心脏后表现的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病毒性心肌炎转化为扩张型心肌病目前认为有3种机制:持续病毒感染导致的心肌组织的损伤,病毒感染后自身免疫介导的心肌组织损伤及细胞凋亡机制。反复感染CVB3建立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实验模型,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在感染病毒1~3个月,易感小鼠呈现慢性心肌炎的病理特征,而在3个月后则出现扩张型心肌病的典型病理改变。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出与人类扩张型心肌病较为相似的改变,表示为心腔扩大,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从感染病毒后第1个月起,左心室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内径均比正常对照小鼠增大,EF较正常小鼠明显降低。

自身免疫机制在心肌炎向扩张型心肌病(DCM)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在DCM患者中发现的与自身免疫有关的主要表现为:①DCM患者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②在心内膜心肌细胞表面有异常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类抗原分子表达;③患者体内循环的自身抗体与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目前较好的模型就是用肌球蛋白免疫小鼠,大概8~12周就可以复制出和临床病理很相似的DCM模型。在CM诱导的EAM动物模型中,主要是由活化的自身免疫反应T细胞介导的损伤机制起作用。事实上,在动物模型中CM与MHC-Ⅱ在心肌细胞表面的表达先于EAM的发生。故在CM分子中存在一个特异的T细胞抗原表位,可特异性地呈递给T细胞识别,诱导其活化。Pummerer等从心肌α-肌球蛋白可在易感品系小鼠中诱导出较为强烈的EAM,而骨骼肌卢-肌球蛋白则没有出现相应的效果,心肌α-肌球蛋白与骨骼肌β-肌球蛋白相比,前者头端614~643位的一段多肽序列具有最高的异源性且可以在BALB/C小鼠体内诱导出与完整CM分子诱导的严重程度相一致的EAM。Bach-maier等研究了抗原模拟机制在EAM/EA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所谓抗原模拟机制是指外来病原体与自身心肌组织具有相同的抗原表位,使机体在对外来病原产生免疫应答的同时也产生针对自身心肌组织的免疫活性细胞。他们通过分析推测在人感染性肌炎的发生过程中,人CM分子与外来病原的共同抗原表位序列为:甲硫氨酸-丙氨酸-X-X-X-丝氨酸-苏氨酸。之后,又分别以来自苍白密螺旋体、包柔氏螺旋体、肿炎支原体等病原的5个含有上述序列的多肽段免疫BALB/C小鼠,使其发生EAM,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根据以上原理,载有CM特异性抗原表位多肽活化的自身免疫细胞能够诱导的EAM/EAC动物模型。Angelina MB Bilat腹腔注射克氏血锥形虫溶液诱发大鼠扩张型心肌病变模型,感染后12周,搜集每个动物的血清作ELISA分析,表达克氏血锥形虫的IgG抗体,可能与自身免疫心肌损伤有关。

上一篇:缩小膜壳绦虫感染动物模型
下一篇:杉树花粉诱发豚鼠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模型
分享到: